院长书记信箱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 正文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介——《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作者:时间:2025-08-06点击数: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是广州理工学院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标志性课程。2021年学校率先在省内独立开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必修课并成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升级为全校普高各专业通识核心课程并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2024年成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直至2025年春季学期,课程名称更改为《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的关键实践环节,该课程统筹《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思政课的实践学分与学时,面向全校本科专业开设,具有覆盖范围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育人导向明确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构建“课内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大模块,引导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转化为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其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奋斗征程,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创新性与育人融合性等显著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深度践行“实践育人”理念,通过多维度创新实现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的双重提升。在教学内容上,整合红色档案、乡村振兴、革命旧址等多元实践资源,依托广东省档案馆、韶关市始兴县司前镇、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广东华侨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将党史学习教育、社会服务、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模式上,构建“三位一体”实施体系,以党建为引领、社会服务为载体、专业能力为支撑,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在考核评价上,实行“过程性+成果性”多元化考核,将课内思政微视频、校内读书分享、校外社会实践报告等成果纳入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价值塑造的综合考量。课程教学成果丰硕,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在教学研究方面,依托《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广州理工学院为例》等教研成果,发表相关教改论文,主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指导用书》,立项省级、校级课题多项,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在教学实践方面,《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获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指导学生开展“红色行队”赴省档案馆党史学习教育、司前镇乡村振兴助农等实践活动多次,相关事迹获“南方+”、韶关日报等省市媒体报道;在学生培养方面,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制作的思政微视频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累计指导学生发表相关论文、获得创新创业立项多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